2025交警雨季救援全记录:泡水车、塌方路我们这样扛过来
2025交警雨季救援全记录:泡水车、塌方路我们这样扛过来
【文章开始】
你说开车出门好好的,雨唰就下来了,哗啦啦跟天漏了似的,眼前白茫茫一片,路在哪儿都看不清。车轮轧过去,水花飞溅半米高,底盘低点的车直接歇菜,趴水里吐泡泡... 每年雨季一到,咱们交警就绷紧了弦。为啥?道路救援的攻坚战又打响了! 今年这场雨,真叫一个泼辣,但咱们都怎么顶住压力的?装备到底升没升级?碰到树倒山塌这种要命的事儿怎么办?
为啥说今年的暴雨特别“猛”?
今年跟往年真不一样!别的地方不说,光是咱们辖区6月到7月上旬,暴雨红色预警就发布了8次,是过去三年同期的快两倍!光7月12号那一场“泼水节”,24小时就灌下了往年半个月的量,好几条老城区的路成了“运河”。这还咋通行?救援报警电话被打爆,值班室小哥嗓子都喊哑了。情况这么糟,你说咱们那些“老伙计”——救援装备顶不顶得住?光靠人硬扛肯定不现实。
为啥说今年救援装备有点“不一样”?
前两年碰到积水路段,推个被淹熄火的小轿车,几个壮小伙呼哧呼哧也能弄出来。但今年那积水深度,动不动就过腰甚至齐胸,小车都快漂起来了!全靠人力?那可真是“水深火热”,还危险!今年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重型装备及时顶上了一线!
- “钢铁侠”登场——大功率抽水车真管用! 以往抽个低洼积水,小水泵吭哧半天,效率低。今年新调来了几辆“大家伙”,那水管子粗得吓人,抽起水来轰鸣作响,效果肉眼可见——水位蹭蹭往下掉! 过去半天解决不了的水坑,现在可能俩小时就搞定大半。这个效率提升,或许能说明重型装备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 水陆两栖车的表现有争议...但真能救命! 队里新添的那台大家伙(名字我就不提了,像个带轮子的船),样子是挺唬人,能跑能浮。实战呢?深水区里把被淹车辆司机拖出来那次,是真给力! 人困车里,水都淹到脖子了,普通拖车根本不敢进。就它,突突突冲过去,把人安全拽回来。不过话说回来,开起来那动静是真大,操作也感觉比普通救援车复杂点,在不太深或者拥堵路段反倒不灵活了。
这套“重装组合拳”下来,处理泡水车的效率确实大幅提升。当然,设备再好也得人开、人操作,司机培训也很关键。
树倒砸车,山体滑坡...这些最吓人的事怎么处理?
雨季最怕啥?不是泡水车多,是老天爷发脾气砸东西下来啊!
- 那一夜,大树轰然倒下... 记得7月初那晚,风大雨急。刚巡逻到滨河路,电台里就炸开了:“紧急!香樟路口,百年老树倒了!压到出租车了!”头皮一麻。赶到现场,好家伙!一棵水桶粗的老香樟,横躺在路上,树干死死压住一辆出租的驾驶室顶部。司机在里头疼得直哼唧。情况紧急,清障车拉不动!液压扩张钳撑不起! 怎么办?“土办法”+“组合拳”救人要紧!
- 稳住现场:赶紧封锁道路两头,防止二次事故。找路政的兄弟紧急调大功率锯。
- 专家会诊:经验丰富的老李(咱队里的宝贝,干救援二十年了)凑近看,指着树和车顶接触点:“硬拉不行,树太重,车顶会塌得更厉害。得两头锯断!”
- 协同作战:消防兄弟用大液压钳和小锯子,小心翼翼地在树干前后找支点慢慢撑起一点缝隙(那钳子嘎吱响的声音听得人腿肚子都哆嗦)。我们这边负责警戒、疏散,同时调集大型吊车待命。
- 精准切割:撑开一点安全空间后,电锯手上去,一点点把压在车顶那一段树干切断。这活儿细啊!锯快了怕火星,锯深了怕伤到人。
- 吊车发力:等关键树干切断,吊车轻轻发力,把那大段树干移开。最终,消防兄弟把严重变形的车门拆掉,把困在里面快两小时的司机成功抬了出来!这次多部门无缝配合是关键。等救护车把人拉走,我们后背的汗水和雨水混一块,但心里石头落了地。
山体滑坡预警凭啥这么“玄乎”?
刚喘口气,更棘手的来了!郊区盘山路,连续暴雨后监测设备报了滑坡预警。这东西怎么预警的?说实话,山体里面悄悄移动那些裂缝、土里的水分变化具体怎么监测传输的,是地质专家的事,我也不太懂这里头的精细门道。但预警信号就是命令!
- 宁可十防九空! 接到预警,没二话,紧急封路! 通知沿线可能受影响的住户撤离。
- 人防+技防“双保险”巡逻。封路后,光靠监控摄像头不行,必须人上去。巡逻车在安全区远端停着,执勤民警必须冒着细雨和潜在落石的风险,徒步巡视高危路段,拿强光电筒仔细看边坡有没有新裂缝,挡土墙鼓没鼓包。真不能等它塌下来再处理,那损失就大了!
- 后续加固?那是持久战。 滑坡预警解除后,隐患还在。后续清理浮土石块只能算“止血”,修挡土墙、铺防护网这些“大手术”得等天气彻底稳定,路政、地质局专家评估方案后才能动工。 这期间,巡逻频次和重点监测一点儿不敢放松。
堵在救援路上饿肚子?后勤保障怎么“突围”?
你们可能想不到,救援第一线最头疼的难题之一,居然是——救援人员自己也“饿肚子”!
连续作战十几小时,通勤点距离远,周边没有饭店(深山老林里更别提了),方便面都没热水泡!后勤跟不上,人饿着肚子哪有劲抬设备、推车救人?这问题一度非常突出。
- “移动补给站”点子哪来的? 后来队里几个老大哥一合计:路上救援车经常被堵在路上,咱们后勤车就不能动起来?把“能量棒、高热量速食、瓶装水”塞满后备箱,小皮卡变身“能量快递”!哪几个点呼叫说兄弟们饿得发慌,它就朝哪钻。
- 热乎饭菜“千里突袭”! 光啃干粮也不行,肠胃受不了。后来我们跟几个热心餐馆签了协作协议。他们负责把刚出锅的盒饭分装好,保暖措施做足,由后勤车或顺路的警用摩托接力送达关键执勤点和大型救援现场。当兄弟们蹲在满是泥水的路边,扒拉上一口热饭热菜时,那小感动劲儿,支撑力又回来了!
老百姓自发帮忙是惊喜?管理起来有点懵...
救援现场,经常有热心市民自发加入帮忙,特别让人感动!
- “我来推车!”的普通司机: 常见画面——泡水车刚被拖出来停在安全区,车主还没缓过神,几个路过的司机大哥,喊一句“搭把手!”,二话不说就合力推车,把车推到更高更干的路面上。
- “我有铲子!”的热心店主: 路边小店老板看到人行道淤泥堆着,影响大家走路。从自家店里扛出铁锹,默默清理出一条小路。
- 不过话说回来,热情太高也带来幸福的烦恼:
- 安全如何保障? 推车、清理淤泥没问题,但山体滑坡危险区、涉水深处,我们真是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得不停喊“危险!大家快退后!”,生怕好心帮忙的群众受伤。
- 力量怎么协调? 有时候好心帮忙的人不少,但缺乏组织,效率反而不高,甚至可能堵住专业设备的路。如何有效引导和组织这些宝贵的社会力量参与非危险性的辅助工作(比如分发物资、引导绕行车辆),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新课题。老王队长感慨:“群众这份心,是金不换的!关键是咱得把这份力引导好、保护好。”
这个雨季,我们跟“泡水车”玩命拉锯,和“倒树塌方”斗智斗勇,在泥水里滚,在风雨里泡。累吗?累得站着都想睡!值吗?当被压司机成功获救后那虚弱的一句‘谢谢’,当拥堵多时终于疏通车辆缓缓通过时那按响的‘一声鸣笛’,值!
老张,咱队里干了快三十年救援的老民警,最近总念叨:“再智能的设备也抵不过责任心,再完善的预案也得靠人去执行。” 雨季还没完全过去,路还长着呢。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