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长清道路救援队:24小时在路上

济南长清道路救援队:24小时在路上

【文章开始】
谁还没在长清区的公路上抛过锚啊?不管是阳光毒辣的大中午,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更半夜,当你被撂在半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你想过没,谁会第一时间朝你冲过来?

对,就是济南长清道路救援队。 这支队伍,简直像是长清道路上隐形的守护天使,虽然你可能只在倒霉的时候才会遇见他们。那这支队伍到底啥来头?为啥能赢得那么多司机老哥的感谢信?

长清道路上的“急救医生”

你说长清区大不大?挺大的,路也多,车流也密,货车小车三轮车啥都有。车子在路上跑,出点幺蛾子可太正常了。电瓶说没电就没电了,轮胎噗嗤一声就瘪了,或者哪个新手司机一不小心开沟里去了…… 这个时候,专业的道路救援力量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那这支队伍是怎么来的?其实吧,他们是长清当地为了解决司机们的“燃眉之急”,实实在在组织起来的一支专业力量。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左右(年份可能记不太精确,具体组建日期或许需要查证资料),那时候路上的车还没现在这么多,但问题已经不少了。政府牵头,联合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司机和相关企业,慢慢就搭起了这个台子。 目的就一个:不能让司机和车长时间撂路上,太危险,也堵心!


他们到底管些啥?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拖个车嘛?嘿,还真小瞧了他们。济南长清道路救援队干的事儿,比你想象中要多得多! 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道路上的急救医生”。他们的服务范围,核心包括:

  • 车辆电瓶亏电: 大冬天或者酷暑,电瓶最容易撂挑子,搭电救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咔嚓几下,车就能动了。
  • 轮胎问题: 爆胎、没气、连个备胎都不会换?别怕,他们有家伙什儿,分分钟帮你换上备胎,或者拖到修理点。光是去年一年,他们就处理了超过1200起爆胎救援!
  • 燃油耗尽: 马大哈不少,开到半路没油了咋整?他们能给你送“救命油”。
  • 车辆故障趴窝: 开着开着突然不动弹了?他们先简单诊断,能现场处理的尽量处理,不行就拖走。
  • 小故障排除: 有时候可能就是个小毛病,门锁打不开、钥匙落车里了(这事儿常有!),他们也有办法帮你解决。
  • 事故现场拖车: 发生事故了,车动不了了,得赶紧清理现场避免二次事故?他们的拖车就是专业选手。
  • 特殊困境脱困: 车子掉沟里了、陷进泥里了?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用绞盘、拖拽设备想办法帮你弄出来。去年大雪,有个司机在孝里那边田间小路上开翻了,陷在泥雪里动弹不得,他们愣是冒着风雪,用了快两个小时给拖出来了。

说到底,就是只要你车在路上遇到麻烦,开不动了,有危险了,打他们的电话(通常是122转接或者他们有特定的救援热线),他们就尽量以最快的速度杀到! 他们的承诺是“有求必应”。虽然吧,这个“应”的速度和效果,有时候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和现场的复杂程度。


听起来挺猛,那他们是“铁人”吗?

说实话,真挺猛的。他们的核心亮点就是全天候待命。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没得休息!他们的值班室,那盏灯从来就没熄灭过。 为啥能做到?因为背后是一群把“救人脱困”当责任的大小伙子(当然也有经验老道的老同志)。排班排得满当当,随叫随起。

装备就是他们的“武器”。他们可不是只有一辆小破面包车。队里配有不少装备:马力够大的拖车、带有专业绞盘的救援车、能搭电送油的工具车、还有各种各样的撬杠、千斤顶、反光锥、应急灯等等。这些家伙事儿,保证了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有一手”。

不过话说回来,人手够不够? 高峰期的时候,比如恶劣天气(暴雨、大雪、大雾)或者节假日返程高峰,救援电话常常被打爆。他们肯定是全员出动,连轴转,可一个队员一天能跑多少个救援?高峰期平均一个班次,一个队员要处理5到8起救援,连轴转是常态。 所以真忙起来,等待时间可能会长一点,也请大家多份理解。他们真的尽力了!


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光说不练假把式。讲一个最打动我的事儿吧。去年冬天,赶上一场罕见的大暴雪,长清的山路全封了。 晚上快11点,值班电话疯狂地响:有辆拉着急症病人的私家车,被困在一条辅路上,前后动弹不得,病人情况危急!情况报到队里,队长老张(我们私下都叫他老张,干了快20年了)带着两个年轻队员立马出发。

路况?积雪厚得车子直打滑,他们的拖车前面挂了防滑链也走得艰难。雪粒子打在挡风玻璃上,刮雨器都快刮不过来了。更糟的是,那条辅路太窄,大车进不去。咋办?老张没犹豫,带着人,背上简易担架、应急照明设备、急救包、还有便携式绞盘,下车踩着没小腿的深雪,一步一步往里挪!

走了快两公里,才找到那辆打着双闪、车门都快被雪埋了的车。病人是个老人家,情况确实不好。老张立马指挥,用担架固定好老人,他们仨在几乎过膝的雪地里,硬是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步一滑,一步一喘,把老人抬到了能通车的主路上,又用救援车火速送到最近的医院门口。听说后来老人脱险了,家属给救援队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风雪救急,真情无价”。

那次雪夜行动,据说他们当晚连着处理了37起救援,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吃上一口热乎饭,眼皮子都打架了还在路上。 这种拼劲儿,或许更说明了这支队伍根植于服务本地驾驶员的本色。他们图的真不是啥大富大贵,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见不得别人在道上受那份罪。”


价值在哪?是钱吗?

说到价值,难免会想到收费。嗯,是的,他们提供服务是要收费的。毕竟车辆要烧油,装备要维护更新,队员也要吃饭养家。收费标准是根据项目、里程由物价部门核定的,比较透明。

但他们的价值,显然超越了收费本身,甚至可以说收费只是维持运营的基本。

  • 第一是效率价值: 他们熟悉长清大大小小的路,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能以比外地商业救援快得多的速度赶到。时间就是安全,就是效率。
  • 第二是安全价值: 把故障、事故车及时挪开,避免了二次事故的风险,保障了道路通畅。一个趴窝的车停在路中间,尤其在弯道或高速出口,那就是颗定时炸弹。他们清除了这颗炸弹。
  • 第三是信任价值: 他们是“自己人”,扎根在长清这片地上。司机知道,打这个电话,来的就是专门服务这片区域的可靠力量。这种信任感,是金钱买不来的。很多外地大货车司机跑长途,到了长清段,也会主动存他们的救援电话,图个安心。
  • 第四是社会价值: 他们是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本地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微小但可见的体现。

所以,花点救援费,买到的不仅是一次脱困,更是危急时刻的安全感和一份安心。 这个价值,值!反正啊,我觉得这些常年累月在路上奔波、可能一身油污、吃饭没点儿的救援队员们,他们对长清路上的每一位司机,都是实实在在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支队伍还存在啥问题或挑战吗?

当然有啊!谁也不是完美的。

资金和人手,永远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装备的更新换代需要钱,待遇提升了才能吸引和留住熟练的队员。如何在维持合理运营成本与提供公众满意的服务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需要智慧。

公众的认知和期待管理。 有人觉得既然打了电话你就得“秒到”,不管什么极端天气路况;有人对收费标准有疑虑。如何更好地与公众沟通?特别是救援失败(虽然极少)或延误的原因? 这个沟通机制还能更透明顺畅。

还有新技术的应用。 比如能不能通过更智能的调度系统、车辆定位来提高效率?现在好像还没完全用上。

嗯...挑战不少。但看到他们一直在路上,我就相信这些问题总会被努力去克服的。因为,长清的道路需要他们,司机们需要他们。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